發新話題
打印

[保健資訊] 異位性皮膚炎 避免悶熱、流汗

異位性皮膚炎 避免悶熱、流汗

異位性皮膚炎 避免悶熱、流汗

稚嫩皮膚布滿新舊抓痕,就只因為搔癢難耐!一歲多男童因為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搔癢難耐,不只抓破皮還會流血,甚至引起傷口發炎、流膿等細菌感染。雙和醫院小兒部過敏氣喘免疫科醫師呂孟哲表示,搔癢帶來不適、無法充分休息導致疲勞,各種因素讓幼童情緒頻失控,連帶家長也跟著心力交瘁。

呂孟哲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嬰幼兒最常見皮膚疾病之一,最早可能在二至六個月大時發生,約占小兒人口總數一成左右。這是一種與遺傳有關的過敏性體質,可從家族史發現,通常會與氣喘、過敏性鼻炎、花粉症或過敏性皮疹等過敏症狀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搔癢難耐是異位性皮膚炎最明顯症狀,幼童皮膚比較脆弱、敏感,常因水泡抓破、磨破後產生糜爛、滲液結痂等,長期下來容易引發皮膚損傷、脫皮及苔蘚化等病灶,嚴重的話,將導致皮膚功能失常、局部免疫功能失調,甚至常見續發性病毒、細菌、黴菌等皮膚感染。

呂孟哲醫師表示,發作時可先從降溫、通風開始,並利用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藉此避免抓傷皮膚,平常盡量避免悶熱、流汗,保持乾燥、通風及涼爽的環境,對於抑制發作有幫助,但皮膚也應注意保濕,過於乾燥的皮膚在接觸過敏原或病菌後,發炎情況將會更惡化。

台灣新生報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