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S28's Archiver

jiunn36 發表於 2018-4-26 00:00

元朝征日是忽必烈的一個陰謀

  今天我們讀元史最感興趣的有兩點﹐一是元帝國疆域空前絕後的廣闊﹐二是元朝兩次東征日本。元朝將人依次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南人即南宋人﹐也是漢人﹐因此漢人的地位是最低的。所以元史也是漢人的屈辱史。不過蒙古人霸氣十足﹐居然渡海去欺侮了一下日本人﹐讓今天的漢人覺得解恨﹐對當時的蒙古人刮目相看。喝牛奶長大的馬背民族﹐確實比咱牛!
  至元十一年(1274)三月﹐元朝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屯田軍、女真軍及水軍等一萬五千人﹐乘大小戰船九百艘進攻日本。後來﹐元朝又設立征東元帥府﹐以忻都、洪茶丘為都、副元帥﹐增兵至二萬五千人。十月﹐元軍攻入日本對馬、一岐等島嶼﹐在肥前松浦郡、築前博多灣(今福岡附近)登陸。第一次戰爭﹐日本人戰術十分落後﹐倭人喜歡單挑﹐很不適應蒙古人「打群架」一般的打法﹐雖負隅頑抗﹐還是被打得「伏屍如麻」。可惜元軍指揮作戰不夠統一﹐兵力不足﹐箭矢缺乏﹐僅獲小勝﹐未能深入。不久﹐一股強勁的颱風將元軍大部分戰船毀壞﹐兵士死傷無數﹐元軍倉促撤退回國。該年是日本龜山天皇文永十一年﹐是役日本史稱「文永之役」。日本人認為是神風救了他們﹐於是舉國祭拜神風﹐據說一拜就是六百多年。
  日本人相信蒙古人還會來﹐於是積極備戰﹐並在蒙古人可能登陸的地方﹐沿海灘築起一道堅固的石牆。之後﹐天天做著惡夢﹐等著蒙古人來。至元十八年(1281)正月﹐元帝國龐大的遠征軍由江浙和朝鮮兩地同時出發。此次出征的陣容十分壯觀﹐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軍隊約二十萬人﹐其中蒙古人四萬五千﹐高麗人五萬多﹐漢人約十萬﹐其中漢人多數為新附軍(收編的南宋軍)。這一仗元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本軍隊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有時還進行反撲。而蒙古軍不會水戰使不上力﹐新附軍待遇低肯定不賣力﹐高麗軍是僱傭軍肯定更不賣力﹐又加上將帥不和﹐水土不服﹐氣候不適應﹐病役流行﹐在日軍戒備森嚴的情況下﹐元軍很難取得進展﹐滯留鷹島達一個月之久。
  八月初一夜﹐惡夢重演﹐又一股更強勁的颱風侵襲元艦停泊地﹐大部分艦只被毀。見情形不妙﹐範文虎、忻都諸將領丟下十萬大軍﹐各乘堅固船只逃回國內。留在日本的元軍群龍無首﹐很快被日軍擊潰﹐蒙古人﹐高麗人及北方漢人統統被殺﹐江南新附軍士多被擄為奴隸。今天的博多灣還有一座名為「元冠塚」的小山﹐據說是當年元軍將士的集體墓地。該年是日本後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是役日本史稱「弘安之役」。這次又是神風相助﹐日本人真是得盡了天時。而元軍﹐天時、地利、人和統統沒有﹐不敗才怪。
  中國的征日歷史﹐到此算是有了一個悲壯的了結。這段歷史的幕後推手﹐就是元帝國的創立者﹐元世祖忽必烈﹐《元史演義》稱他為好大喜功的雄主。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嫡孫﹐拖雷的第四個兒子。也有史書稱其為拖雷次子﹐原因是忽必烈在拖雷十個兒子中排行第四﹐但因系正妻唆魯和帖尼所生﹐又是四名嫡子中的第二子。在中國歷史上﹐忽必烈是第一個以少數民族身份君臨天下的皇帝。南開大學李治安教授認為﹐成吉思汗以征服武功震撼世界﹐忽必烈則以文治著稱於天下﹐完成了空前的元統一﹐並吸收漢法﹐把元朝時的中國治理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堪稱蒙元一代的偉人﹐足以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相媲美。
  可有人認為忽必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屠夫﹐更有學者提出忽必烈發動征日戰爭是別有用心。
  忽必烈﹐這位元朝的建立者施行種族滅絕政策﹐大肆屠殺漢人、南人累計1800萬之多﹐中國北方90%漢族平民幾乎慘遭種族滅絕。四川在遭屠殺前﹐估計有1300~2000多萬人﹐屠殺後竟然不滿80萬人﹐幾乎成了無人區。這種慘絕人寰的種族滅絕﹐堪稱屠夫之最。
  看起來挺唬人的﹐不過﹐很有可能就是事實。當時的蒙古族是一個遊牧民族﹐掠奪成性﹐他們的習慣是走到哪兒征戰到哪兒﹐每攻一地就要燒光殺光搶光﹐把那裡夷為平地﹐變成牧地﹐讓他們牧民可以在哪兒放牧。也就是說﹐當時的蒙古族人想把整個地球都變成大草原﹐在全世界放牧。在成吉思汗時代﹐的確實行了殘忍的「屠城」政策。但李治安教授指出﹐忽必烈繼承了成吉思汗窮兵黷武、擴張領土的思想﹐但比起他的祖先進步了許多﹐因為忽必烈在沒當大汗以前﹐比較早地接觸了漢地的文化﹐也接觸了一些漢族的文士﹐改變了早期蒙古的燒殺毀城政策。
  看來﹐忽必烈並不想把屠夫這個職業一直做下去。做下去的結果﹐很可能是漢族的滅種。可怕吧!但是﹐有學者還是把忽必烈的屠夫行為與征日行動聯繫起來。他們懷疑忽必烈的征日動機不純﹐絕對不會是史書上所說「以揚威海外」這麼簡單﹐很可能是包藏禍心。
  忽必烈曾三次向老臣趙良弼徵詢對日本用兵的意見。趙良弼在至元八年(1271)和九年曾兩次以秘書監的身份出使日本﹐均被滯留於日本太宰府﹐未能進入京者﹐對日本的國情有一定的了解。他勸諫忽必烈說﹕「臣居日本歲余﹐睹其民俗﹐狠勇嗜殺﹐不知有父子之親、上下之禮。其地多山水﹐無耕桑之利﹐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況舟師渡海﹐海風無期﹐禍害莫測。是謂以有用之民力﹐填無窮之巨壑也﹐臣謂勿擊便。」但忽必烈三次謹慎地問計於自己信任的老臣﹐卻又不接受他的勸諫﹐接連發動了兩次渡海侵日本的軍事行動﹐最後的下場被趙良弼言中。人們不禁要想一想﹐忽必烈並不是一個沒有頭腦的君主﹐他為何堅決要對日本這個彈丸之地動武﹐難道僅僅是為了揚威海外﹐還是如馬可波羅所說聽說日本擁有無數財富﹐還是因為其他不為人知的原因?
  於是﹐學者們指出﹐忽必烈征日極有可能是為了甩掉新附軍(南宋降軍)這個大包袱。南宋降軍對元帝國來說﹐可能是個隱患﹐不處置好﹐這顆地雷會爆炸。忽必烈以新附軍為主力遠征日本﹐幾乎全軍覆沒﹐達到了不殺降而降人自消的目的﹐並且避免了使自己戴上屠夫的帽子。李治安教授也認為﹐忽必烈征日是一箭雙鵰﹐勝則可以征服東瀛﹐由新附軍留戍日本諸島﹐可解決十餘萬新附軍廩養或遣散等難道﹐敗則可借刀殺人﹐借日本人之手消滅新附軍。
  問題是這種說法缺乏史實證據﹐本文覺得存在諸多疑點。
  第一、忽必烈已經是一個屠夫﹐他還怕別人再說他一句屠夫嗎?已經殺了一千多萬人﹐再殺十萬人會手軟?而且對方又都是軍人﹐基本上不屬於「濫殺無辜」的範圍。
  第二、當時元帝國還在忙於擴張﹐正是需要人手的時候﹐新附軍應當是一個不錯的補充力量﹐忽必烈似乎沒有必要對其下手。
  第三、元朝第一次征日時﹐正同時傾全國之力﹐進行攻滅南宋的戰爭。由此可見﹐征日早有計劃﹐而並非是以消耗南宋降軍為目的。
  第四、元朝的軍事力量當時在全世界強大到難以令人想像的地步﹐可謂是所向披靡﹐不可一世﹐根本沒把日本這個小國放在眼裡。忽必烈以為第二次征日一定能令日本臣服﹐妄圖懷柔日本﹐在出征前夕曾把征日將領阿剌罕、範文虎、囊加帶召至京師﹐親加訓諭﹕「聯聞漢人言﹐取人國家﹐欲得百姓土地﹐若盡殺百姓﹐徒得地何用。又有一事﹐朕實憂之﹐恐卿輩不知耳。假若彼國人至﹐與卿輩有所議﹐當同心協謀﹐如出一口答之。」看來﹐他已經準備好將日本作為元帝國的一個行省來進行治理了。假如成功了﹐他很可能將日本人定為五等公民﹐而由新附軍這些四等公民直接管理。
  但疑點畢竟說明不了實質問題﹐忽必烈征日到底是不是一個陰謀﹐只有他自己知道。歷史總是給我們留下一大堆沒有解決的問題。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6.1.0  © 2001-200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