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S28's Archiver

jiunn36 發表於 2017-8-16 23:16

慈禧為何力排眾議支持左宗棠少數派收復新疆

  早在清朝乾隆時代,清軍平定西域大小和卓叛亂,收復全部土地。喜歡別出心裁的乾隆皇帝把西域命名為新疆。其實新疆一點都不新,這是一片自漢代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清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中亞細亞的安集延國派將軍阿古柏入侵我國新疆,攻佔南路八城,不久又佔領了北路的烏魯木齊和伊犁地區,並於同治六年悍然宣佈成立「哲德沙爾汗國」。為了達到永遠佔領新疆的目的,阿古柏又公然開始在新疆各地徵收地稅,命令祖居這裡的各族人民一律遵照安集延人的風俗,「光頂圓領」,剪去髮辮,改變服裝,意味著新疆已是安集延國領地。此時沙俄也開始插手新疆事務,公元1871年7月,沙俄軍隊越過邊境,侵佔了伊犁九城地區,設官置戊,開路通商,曉示伊犁永歸俄轄,並對清政府謊稱代為收復,權宜派兵駐守。而遠在大西洋的英國也虎視眈眈,意圖瓜分中國西北。
  就這樣,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新疆,面臨著從大清國的版圖上消失的危險。而恰在此時,日本入侵台灣,西北邊疆和東南海疆同時告急,於是引發了清廷一場「海防」與「塞防」的大辯論。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海防派堅決主張放棄新疆;以左宗棠為代表的塞防派堅決主張收復新疆。而主持這場大辯論的是垂簾聽政的慈禧皇太后。
  當時任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向慈禧太后上奏說:「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煙稀少。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傾全國之力,徒然收數千里曠地,增加千百萬開支,實在得不償失。依臣看,新疆不復,與肢體之元氣無傷,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為好。」
  而時任陝甘總督左宗棠卻說:「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纍纍,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左宗棠此時雖坐鎮西北,但他對於大清朝的國防形勢了如指掌,因此他說:「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環衛北方,百數十年無烽燧之警… …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 …若新疆不固,則蒙古不安,匪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而況今之與昔,事勢攸殊。俄人拓境日廣,由西向東萬餘里,與我北境相連,僅中段有蒙古為之遮閡。徙薪宜遠,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為綢繆者也。」
  在左宗棠看來,若此時即擬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冠進尺,收復新疆,勢在必行。勝固當戰,敗亦當戰。倘若一槍不發,將萬里腴疆拱手讓給別人,豈不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裡最為濃烈,最為深刻,當民族最危急的時刻到來之際,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為和平而戰,為捍衛民族的光榮而戰,直到最後勝利。看起來是「海防」與「塞防」的分歧,是兩個人的辯論,兩種思維方式的對比,實質上是兩條路線的鬥爭。面對滾滾硝煙籠罩天山南北,一個是要盡快撲滅硝煙、平息浩劫;一個是聽之任之,只求不傷元氣。
  自古以來,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而湘鄂多堅毅不拔之人。江淮平原,水鄉曲巷,則人性柔和也在所難免。在這場朝廷大辯論中,身為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在台灣被日本入侵之時,強調「海防」的重要不無道理,但是,這位大清國的三朝元老重臣此時卻犯了一葉障目的錯誤,強調了「海防」而忽視了「塞防」,以至於忽視了整個中華民族利益。李鴻章在晚清的外交事務和海防戰線雖然多有建樹,但此次卻站在狹隘的國家主義立場上,阻止收復新疆,無疑成為了李鴻章一生最大的污點。
  當時,朝廷上下大都支持李鴻章的「海防」觀點,只有大學士文祥和湖南巡撫王文韶二人支持左宗棠的「塞防」主張,堪稱少數派。而慈禧在關鍵時刻最終卻力排眾議採納了左宗棠的建議,使左宗棠得以率兵西征。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左宗棠率軍就打敗了安集延國的入侵者,消除了所謂「哲德沙爾汗國」的毒瘤,收復新疆所有失地,並正式在新疆建省,保持了中國領土的完整,有效的防禦了沙俄的侵略和擴張。那麼,一貫在外交上小心謹慎的慈禧為什麼支持左宗棠等少數派收復新疆呢?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6.1.0  © 2001-200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