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S28's Archiver

jiunn36 發表於 2017-8-14 00:26

東晉「門閥」如何造就家族腐敗奇葩

  正是因為階層流動不起來,而士族本身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了南北朝後期,終於發展成為阻礙社會政治進步的種姓毒瘤。王敦、王愷、桓溫、庾亮等人,搞腐敗的搞腐敗,搞小圈圈的搞小圈圈,搞政變的搞政變,禍國殃民,下場自然也慘。
  談談魏晉和南朝的門閥士族問題,啥是門閥?士族,基于氏族,同為仕族,歸於世族。這個生動的古代政治標本顯示,利益集團的形成,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東漢後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公務員世家。因為當時士人主要通過察舉、征辟出仕。被舉、被辟的人成為舉主、府主的門生、故吏。如果出於公心,你舉薦來他做官,賢能上任,自然沒有問題。
  可是,現在問題偏偏來了。有的門生、故吏不論才德,為了利祿不惜諂附、賄賂以求固結。部分大官僚也樂得與自己的門生、故吏結成利益集團,以增加自己在朝中的政治能量。兩者是可取所需,這就形成一個巨大的既得利益群體。從魏晉到南朝,愈演愈烈,以至於後代無論何人修史,這些都成了繞不過去的奇葩現象。
  當年權臣王愷和石崇斗富的故事,相信各位看官都耳熟能詳。有錢就是任性嘛。只是大家想想,窮奢極欲搞攀比,他們糟蹋禍害的,還不都是民脂民膏?王愷曾經設宴會,讓女伎吹笛。女伎吹得稍微不合聲韻,就被王愷活活打死了。當年劉邦打下漢天下,收拾民心使用的就是古代司法公平的1.0版,即「殺人者死,傷人者及盜抵罪」。
  一個視生命尊嚴和法制約束為無物的社會,他的體制大概是漸漸病入膏肓了。當時的組織風氣和社會風氣很不正常。東晉有個尚書令叫刁協,頗有那個時代「三嚴三實」身體力行者和奮力捍衛者的味道。這樣一個高級官員,因不肯與當時門閥世族相沉浮,不滿他們凡事崇上抑下,而且對優遊無事、貪污腐化、朋黨比奸、趨炎附勢的風氣深惡痛絕,成了當時士族山頭頭目王敦的眼中釘肉中刺。最後王敦甚至假借「清君側」的名義,在武昌動用國家公權和暴力機器舉兵伐之。
  這就不難理解了,為何搞「山頭主義」封閉圈子那一套,必然會出事。因為門閥士族,就是通過仕宦途徑和婚姻關係來維護門閥制度,形成封閉性集團。這種封閉性和排他性,必然給政治穩定帶來種種動盪不安。這種等級森嚴的士族制度,只要進入他們的核心圈子,就可以坐上火箭飛昇,平流進取,坐至公卿,比什麼西山會快多了。至於文武才能,吏治考績,那些都是浮雲。一個祖上資蔭,便可抵祖逖北伐之功。
  梁時流行一句諺語:「上車不落則著作(郎),體中何如則秘書(郎)」。意思是說,那些士族子弟生下後,只要到坐車掉不下來的年齡,便可做著作郎;只要會寫兩句信中問候的客套話,便可當秘書郎。所以紈褲子弟們,一個個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打扮得妖裡怪氣,還要裝得從容出入,望若神仙。
  這樣的接班人,能靠得住嗎?這樣的政治,豈止是腐敗兩字所可以概括。套用千年以後美利堅的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裡所說的,門閥士族的政治體制發生了所謂的固化,固化到一定程度就失去了彈性。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凡是固化的東西,不是被風乾,就是要壞死。因為環境、社會和這個世界變了,可是政治體制沒有辦法去推動質變,來適應外部環境和社會內在的變化,那麼這個政治體制就發生了政治衰敗。衰敗的最直接表現,就是魏晉南朝長期積貧積弱,面對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無能為力。
  有人說,任何政治制度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存在封閉的慣性和傾向。但如果要繼續發展下去不至於車顛船覆,則必須改弦易轍秉持一定的開放性才行。比如後來隋唐遂行的科舉制,就是對門閥士族制度最好的糾偏。選賢任能,保持社會流動通道暢通,這種思路,即使在今天看來,依舊是行之有效的。
  有的人卻與此背道而馳。甚至發展為家族式腐敗,為此不惜全家腐,落了個要在監獄裡照全家福的下場。究其原因,一個重要的節點就是「門閥士族」的陰魂觀念不散,比如貪腐都是為了孩子,希望他們讀名校、用名牌,開豪車、住豪宅,甚至將來居高位,子子孫孫無窮饋也。
  還是舉一個洋人的例子吧。巴菲特腰纏萬貫,但他並不準備將自己的財產都留給子女,而是逐漸將他擁有的財富捐給基金會做慈善事業。因為人家看得很清楚。巴菲特告誡孩子們說:「那種以為只要投對娘胎便可一世衣食無憂的想法,損害了我心中的公平觀念。」
  跑題了,言歸正傳。正是因為階層流動不起來,而士族本身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了南北朝後期,終於發展成為阻礙社會政治進步的種姓毒瘤。王敦、王愷、桓溫、庾亮等人,搞腐敗的搞腐敗,搞小圈圈的搞小圈圈,搞政變的搞政變,禍國殃民,下場自然也慘。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6.1.0  © 2001-200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