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S28's Archiver

jiunn36 發表於 2017-2-14 00:07

衛國興衰的歷史文化探微

  康叔成為衛國的第一代國君,他謹遵周公的教誨,用心去治理國家,主要任務是保護周的社稷江山,管理好殷商的遺民及其後裔,努力發展生產。經康叔精心治理的衛國,發展迅速,很快成為各諸侯國中的大國,並享有「君子之國」、「諸侯之長」的美譽。
  到了國君衛文公,即公子毀,他是春秋史上少有的明君,被國人廣為頌揚,歷史上也有「文公中興」的記載。衛文公受命於衛懿公「好鶴失國」之際,正處於國難當頭,衛國人民已陷入失國的痛苦當中。衛文公在齊國、曹國、宋國的聯合幫助下擊敗了狄人,於公元前658年,衛國興建楚丘。文公是個非常勤奮的國君,他帶領大家農田勞作,廣種樹木,粟、桑、榛、三槐、九棘都是當時大量種植的名目。栗和榛在古代農業生產中是非常重要的「木本糧食」,桑樹主要用於養蠶,也可用於製作農業用具與把手。衛人對桑樹的廣泛種植是毋庸贅言的,「桑間濮上」就來源於衛人大量種植桑樹;三槐、九棘主要被種植在宮室四周,是為求得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和諧一致,共生存求發展。《左傳•閔公三年》記載了文公建都的第二年,兵車較上一年增長了十倍。
  在衛懿公、衛宣公、衛靈公、衛莊公時期,衛國國力一步步被削弱,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國君思想僵硬腐化,治理國家無道無能所致。剛分封的衛國在康叔的治理下發展的很快很好,可時隔不久,列國諸侯逐漸變得強大起來,大大挫敗了天子的威望,這是當時社會形勢,大局如此,誰也無法改變;關鍵在衛國內部還出現了卿大夫專權,國君思想傳統保守,不能及時予以改革,使國力日趨衰弱。
   第二,衛國內亂頻繁,國君無能,昏庸無道,人才流失,導致衛國衰敗。衛宣公荒淫無道,無恥亂倫,後果世人皆知;衛莊公無休止地役使手工匠進行勞作,引發「工匠起義」不斷;衛懿公「好鶴失國」、玩物喪志;衛靈公不重用春秋十五聖賢之一的蘧伯玉,卻重用奸臣彌子瑕類人物;衛莊公不重用有「大義滅親」之豪氣的忠臣石碏,卻任其告老還鄉;「以死報國」的賢大夫孔達被遣送晉進行處罰,反而得到了晉國的重用;人才大量流失它國,衛國前途渺茫,等待的只能是強國的欺凌。
   第三,特殊的地理位置雖給衛國帶來了經濟上的利益,同時也是危機四伏,劣勢重重。康叔時衛國疆域千里,土肥地沃,交通便利,為各國交往要道、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可到了春秋時期各國都在擴大疆土,而衛國的特殊地理位置又嚴重阻礙了其發展,想向外擴張十分困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大國欺壓小國,史學家把春秋時期總結為「春秋史就是一部大國兼併小國的戰爭史」,就憑著衛國的實力根本無法與齊、秦、晉等經濟文化強大的國家進行抗衡、較量,所以只能任強國宰割,國勢日漸衰落。
  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社會前進的步伐,衛國卻出現了工商興盛,文化繁榮,衛國的藝術文化豐厚詳實而發達。青銅鑄造業就是當時的一大代表,青銅的製造技術越來越細膩,從外型到文飾圖案都有了較高的要求。衛國也曾湧現出大批的歷史名人,如中國歷史上、世界歷史上有名的女詩人許穆夫人,她的《載馳》、《泉水》、《竹竿》在《詩經•衛風》中均有詳細記載。衛國的「桑間濮上」,也生動地描寫了衛人歌兮舞兮的美好生活。衛國音樂也很有名氣,歷史上有孫林父「聽衛樂則不知倦」的讚美。
  春秋時期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在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衛國的作品占39篇,在《詩經》十五國風160篇中獨佔《邶》、《鄘》、《衛》三節的近四分之一。有名的「桑間濮上」就是描繪衛人生活安樂祥和、敢於嬉笑怒罵、自由自在生活的畫卷。用民歌的形式進行表達,語言樸實無華,內涵深厚。《詩經》中的《定之方中》也是當時衛國人民追憶衛文公的一部優秀詩作,又稱中興之作。詩中涉及面很廣,對衛文公如何治理國家、是一個怎樣的國君進行了詳細描述、頌揚與緬懷,有人將其定之為一首「衛國中興」之歌,在中國詩詞史上極為少見。這些歷史文化都對我國後世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是歷史文化的瑰寶。
  歷史上一個轟轟烈烈的衛國就此結束。衛國從國家的初成、興盛、衰敗直至滅亡,先後經歷了四十多位國君,歷時八百餘年,歷經國都四遷。秦始皇統一天下,仍然單獨保留下衛國國君,秦二世時將衛君廢為庶人。其間有康叔始封的強大、文公中興的繁榮,也有荒淫無道、昏庸無能國君的衰敗甚至滅亡。其間有蘧伯玉、石碏、孔達等一些忠臣良將,也有一些奸詐諂臣、狡猾小人;大家共同演繹了一部衛國春秋史,為後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6.1.0  © 2001-200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