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S28's Archiver

jiunn36 發表於 2017-1-14 15:31

西漢名相蕭何未必是個真君子

  蕭何作為劉家後院的總管,絕對是忠心耿耿,且功高至偉的。無論楚漢相爭時期,鎮守蜀中,教化百姓,勉勵耕作,保障前方將士的衣食住行,還是大漢初定後制定律令,整肅秩序,恢復經濟,醫治戰亂後的創傷,他都扮演了一個無人可以替代的角色。劉邦登基後說過一句話:「鎮國家,安百姓,我不如蕭何。」這就說明了主人對總管家是讚賞有加的;蕭何死後,曾參接任總管一職,一守舊制,清靜無為,而劉家大院卻依舊秩序井然,因此也留下了「蕭規曹隨」的典故。這也說明了蕭何治理天下有超人的本事。歷代的史學家對蕭何的褒獎,當然也沒有過吝惜筆墨。不過,蕭何是奇才,卻未必就是真君子。他對韓信的始「扶」終棄,就讓這位總管家的光彩黯然失色了不少。
  有個典故,叫蕭何月下追韓信。西漢元年,韓信棄楚歸漢,本想撈個將軍之類的職銜,大展雄才偉略,不料官沒撈到,卻因罪獲刑,被判斬首。好在被人保釋,做了一個管理糧草的軍官。蕭何常聽韓信談兵便覺得此人滿腹韜略,實屬軍中翹楚,便有了扶植之意。然而韓信卻遲遲沒得到重用和提拔。和天下英雄一樣,韓信是個急性子,便有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想法,之後,便不辭而別。蕭何聞訊,連夜追趕,硬是將韓信截留下來。後來又尋機將他力薦給了劉邦,拜為大將軍,統領三軍,這才有了中國軍事史上「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的佳話。此典故,經司馬遷渲染,又被多種民間劇種傳唱,蕭何就不但有好總管之名,由此又多了伯樂之譽。其實,蕭何得此之譽,也是實至名歸,後來的歷史就證明韓信確屬不世之才,為劉家基業立下神鬼之功。不過,還是這個蕭何,卻在劉家贏得天下之後,終將韓信棄之,而且是滅頂之棄,滅族之棄。可謂乾淨利索,不剩一絲殘餘,不留一點後患。
  漢高祖11年,一名家丁因對韓信心存不滿,進入後宮,告韓信意欲造反。此時正值劉邦遠在前線討伐叛逆,呂后和蕭何密謀之後,便由這總管家親自出馬,謊稱叛賊已敗,皇帝歸來,請君立刻入朝相賀。恩公造訪,韓信自然不知是計,就一同前往,結果被呂后埋伏的武士捉拿,處死在長樂宮了。
  其實,那時的韓信,因私匿楚將鍾離昧,早已從楚王貶成了淮陰侯,且賦閒在家,倘若他真想反叛自立,未必還有如此實力。蕭何更清楚的是,韓信步步受貶,為臣不慎是因,更重要的是劉邦生性多疑。對此,他蕭總管也是領教過了的。當年他坐鎮漢中,運籌兵源糧草,好不春風得意,後發現劉邦心生疑忌,又只得將子孫多人派往前線作戰,說是去建功立業,實是送去當了人質,如此,才化解了主人之疑。
  再說後來劉邦率王師圍剿反賊黥布時,蕭何奉令主持政務,安民息事,且將後方治理得井然有序。這樣的總管家本該得到褒獎,卻又遭到了主人懷疑:趁機提高聲望,收買民心,意欲不軌。蕭總管恐慌之下,只得用脅迫百姓、損民利己之法,自污名節,以釋君疑。可以說,作為人臣,蕭何的自保意識發揮到極致,這當然無可厚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問題在於,保己無罪,損人則過。蕭總管位極人臣,且深知主子患有「疑難雜症」,作為恩公,他本可以,也應該為韓信振臂一呼,可惜,他卻選擇了充當「幫兇」。如此,他的道德瑕疵便暴露無遺了。
  這裡我們遑論韓信該不該誅,但卻不得不懷疑,密謀計殺韓信,又是蕭總管的一次自保行動。事實上,韓信死後,主人對總管家更加恩寵,封邑晉爵,聖眷日隆,這也從旁證實了蕭何借名將之血為己鳴鑼開道的不良之心。雖然,對於一人,我們不能因一時一事論成敗,但韓信是戰神,是劉家王朝的肱股之臣,殺他一人,就足可以為殺者的品德蓋棺定論了。
  北宋王安石與蘇軾曾同朝為官,因政見不同,兩大才俊在朝廷上總是「廝殺」不斷。那時的王安石官至丞相,蘇軾任開封府推事。不久蘇軾敗走杭州,外放當了太守。後因「烏台詩案」,蘇軾命懸一線。滿朝文武,集體失語,唯恐沾了腥臭,而王安石卻上書直言:「豈有聖世殺仕者乎!」從刀口下救了蘇軾。同為丞相,蕭何與王安石相比之下,其品德相去遠矣!
  其實,一個帝王刀屠功臣,倒還情有可原,那是為了王朝永固,而為一己之私,戳殺同僚者,就是人生的一大污點,當然,也就難為君子之名了。對於韓信而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而對於蕭何而言,卻是「成也韓信,敗也韓信」。君子可以是能者,而能者未必是君子。非常遺憾,能者蕭總管,恐怕就是一個例證。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6.1.0  © 2001-200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