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S28's Archiver

jiunn36 發表於 2017-1-2 18:06

鰲拜輔政成為亂政

  玄燁登基時年僅8歲,是為康熙帝。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作為皇帝,乃空有其名。輔政四大臣中以鰲拜最為專恣跋扈,欺負玄燁年幼,輕視太皇太后為婦人,目空一切,為所欲為。
  鰲拜(?~1669),姓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在清朝開國時期,他馳騁疆場,屢建戰功。皮島戰役鰲拜奮勇登島,大破明軍,被賜號「巴圖魯」(意為勇士),從此成為皇太極手下的主要將領,參與了清明之間的許多重大戰役。
  當年,皇太極突然病逝,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諸王爭位。鰲拜、索尼等人欲立肅王豪格為帝,白旗諸王則主立多爾袞,雙方僵持不下,幾乎兵戎相見,最高統治集團面臨分裂的嚴重危機。但是經過一番實力的較量和幕後活動,雙方最終達成一項折衷方案,由皇九子年僅6歲的福臨即位,而由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
  關於這場危機的和平解決,歷來有「太后下嫁」的說法,即福臨生母孝莊文皇后施展巧妙的政治手腕,為了使福臨繼承帝位,乃以太后的身份下嫁皇叔多爾袞,以換取多爾袞對皇位的放棄和對福臨的支持,史稱「宅中定鼎」。在滿洲未被漢化之前,這種兄長死後,弟娶兄嫂為妻的事情並不奇怪。孝莊文皇后在各派勢力之間所起的平衡作用是關鍵性的。多爾袞攝政之後,鰲拜屢遭打擊。先是治他支持豪格之罪,本應處死,因念其戰功,從寬發落,改為出錢贖罪。以後他在平定明末農民軍時,征湖廣,打敗李自成,征四川,擊殺張獻忠,一直打到貴州,立下大功。但是,有功不賞,反而屢遭摧抑,三次論死。
  順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爾袞死去,福臨親政,鰲拜才得以翻身,並且極受福臨倚重。福臨24歲夭亡,臨終前指定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輔佐小皇帝康熙。
  索尼,滿洲正黃旗人,精通滿、蒙、漢三種語言文字,為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元老,功勞卓著,威望最高,是首輔大臣。
  蘇克薩哈,滿洲正白旗人,因功勞卓著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太保,是第二位輔政大臣。他與鰲拜雖是兒女親家,但意見不合,儼然仇敵。
  遏必隆,滿洲鑲黃旗人,太祖外孫,因戰功領侍衛內大臣加太子太傅,居第三位輔政大臣。
  鰲拜位居最後,他與遏必隆都是鑲黃旗人,遏必隆自然不會反對他。索尼年老多病,又不願管事。只有蘇克薩哈常常與鰲拜意見相左。從另一角度講,鰲拜與蘇克薩哈的矛盾,也是黃、白兩旗的矛盾。兩旗的矛盾根源於清太宗皇太極的改旗措施。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皇太極即汗位後,就將自己掌握的正白、鑲白兩旗,改為正黃、鑲黃兩旗,分別列於左、右兩翼之首,大大提高了兩旗的地位。而將原兩黃旗改為兩白旗,列為左翼之中,地位下降。
  順治初年,八旗圈占北京附近的田地。多爾袞利用權勢,擅自將鑲黃旗所圈的薊縣遷安、盧龍一帶土地肥沃的良田,給了蘇克薩哈所領的正白旗,而將正白旗應圈的保定、任丘、大城、河間一帶土地貧瘠的瘦田,給了鰲拜所領的鑲黃旗。鰲拜懾於多爾袞的權勢,只能忍氣吞聲。這些都是宿怨,如今鰲拜有了權力,就要擅權發威,他提出要換田遷丁。命令一傳出,朝野皆言不便,廣大旗民和漢民百姓紛紛棄地不耕,數十萬人失去生機。鰲拜這樣做既是報當年之仇,又是為打擊現在的政敵蘇克薩哈。
  換地既是一件麻煩之事,更是摧毀農業經濟,不得人心之事。康熙五年(1666),鰲拜把這份苦差事交由兼管戶部事務的大學士蘇納海,叫他會同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一起辦理。三人均非鑲黃旗人,鰲拜故意製造這個難題交給他們去辦,也是打擊異己的一種手段。
  蘇納海,滿洲正白旗人,姓他塔喇氏,原為多爾袞護衛,順治三年(1646),授弘文院學士,累遷至工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康熙帝即位,拜國史院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他一向做官清正,不肯阿附鰲拜,被鰲拜視為眼中釘,總想尋機除掉他。
  朱昌祚,字雲門,漢軍鑲白旗人。順治初,授宗人府啟心郎。順治十八年,以工部侍郎巡撫浙江。上任之後,恰遇上浙江大旱,赤地千里,人民嗷嗷待哺,朱昌祚帶頭捐銀,煮粥救濟饑民,又連續上疏請求朝廷賑恤災民。當時,清政府為了切斷大陸與台灣鄭成功反抗義軍的聯繫,實施遷海政策,強令沿海居民內遷三四十里,造成大批沿海人民流離失所。朱昌祚目睹人民艱辛,深為憂慮,又上書請求朝廷撥給荒田,供這些內遷人民開墾為生,同時准免三年賦稅,使內遷人民得以重建家園。朱昌祚在浙江的政績,贏得了當地人民的愛戴,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視。康熙四年(1665年),擢升朱昌祚為直隸總督。
  王登聯,字捷軒,漢軍鑲紅旗人。順治六年,由貢生授河南鄭州知州。順治八年,巡撫吳景道奉旨考核府、州、縣官,發現王登聯是德才兼備的清官,特向朝廷推薦,遂擢升為山東濟南道,後來又累遷至大理寺卿,保定巡撫。順治十八年,康熙帝登基,以王登聯兼理順天巡撫事,加工部尚書銜。
  這次鰲拜借口多爾袞當年圈地時偏袒了正白旗,提出換地,如果土地不足,再另圈土地補足,借此來打擊白旗勢力,在八旗內挑起爭端。終極目的是趁此壓制蘇克薩哈,以奪取更大的權力。兩黃旗大臣從本旗利益出發,都贊成鰲拜。索尼一向厭惡蘇克薩哈,因此三位黃旗大臣,聯手打擊白旗大臣蘇克薩哈。黃旗官民集體簽名向戶部訴請,要求換田。
  所謂「換田」,其實就是「奪田」。當年多爾袞利用攝政王的權勢胡作非為,侵害了黃旗的利益,對於黃旗雖然不公,但是對於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不公正,再以簡單粗暴的方式把顛倒了的歷史再顛倒過來,並不等於就是正義。其實八旗的土地都是跑馬佔地而來,他們的土地既然是用非正常的方式搶來的,這種所謂的「公平」與「不公平」歸根到底都是罪惡。現在以「換田」去糾正過去「奪田」,這種「公平」的背後其實就是權力之爭。鰲拜為了攫取絕對的權力,利用兩黃旗與白旗的矛盾,翻出陳年老賬,既打擊了白旗大臣蘇克薩哈,又使自己得到了黃旗大臣和旗人的擁戴,可謂一箭雙鵰。然而鰲拜這樣搞,社會的經濟秩序的穩定性就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很明顯,換田耕作將使數十萬人流離失所,數十萬畝土地荒蕪,至少一年之內顆粒無收。
  戶部尚書蘇納海接到訴請報告後,上疏反對圈換土地。奏稱:「土地分撥已定,旗人安居已久,且康熙三年俸有民間地土不許再圈之旨,不便更換,請將八旗移文駁回。」
  鰲拜根本沒有請示康熙皇帝,就矯旨強令蘇納海、朱昌祚和王登聯前往鑲黃、正白兩旗所在地,丈量土地,辦理換田。朱昌祚、王登聯和蘇納海經過實地調查之後,分別奏疏朝廷,請求停止換地。
  康熙帝將此事向祖母太皇太后奏報,孝莊太后切責四輔臣圈地擾民。鰲拜大驚,深感危機,如果圈換土地的陰謀失敗,自己將失掉輔政大臣的權力。他氣急敗壞,又假傳聖旨,以「藐視上命」之罪為名命吏、兵、工部將朱昌祚、王登聯和蘇納海革職,交刑部議處。刑部以《大清律》無此項律條為由,擬判三人各鞭責一百下,籍沒家產。康熙帝接到刑部議復奏疏之後,召集四輔臣詢問。這時,三位黃旗大臣索尼、遏必隆、鰲拜極力主張應將蘇納海等三人置以重刑,白旗大臣蘇克薩哈默然不語。康熙帝雖然年僅13歲,但很有主見,不同意鰲拜等人重處蘇納海等三人的主張。可是鰲拜等人竟然矯旨將三大臣絞死,家產沒收。
  鰲拜殺了蘇、朱、王三大臣之後,強令推行換地。這是自順治初年三次大規模圈占土地之後的又一次大規模地圈換土地。人民深受其害,直隸地區流離失所者有數十萬之多。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三大臣雖然沒有能力阻止鰲拜的倒行逆施,但他們不畏強暴剛直不阿以及為民請命的行為,深得民心。直隸人民紛紛為之設祭,以示悼念。
  四大臣輔政的弊端頗多,因為皇帝年少,皇權喪失是不可避免的,而朝廷原有機構的職權也隨之喪失。四大臣取代了內閣大學士入值和票擬制度,又代替皇帝行使批紅之權,這就給了鰲拜擅權亂政以機會。當然,在人治的制度下,任何一種形式的權力都是弊端叢生,爭鬥不休。有時由大臣輔助小皇帝,也可得善政,這四大臣之中也只有鰲拜是禍國殃民的大奸,然而有一個奸人處在這個位置上,國家就會遭殃。
  四輔臣之首的索尼病危,索尼和一些大臣見鰲拜野心畢露,遂奏請康熙帝親政,以絕後患。索尼不久就死了,孝莊太皇太后便同意康熙帝親政。此時鰲拜已把握了朝中大政,他的黨羽分據軍政要職不下20人。康熙帝於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舉行了親政大典。六天之後,蘇克薩哈向康熙帝提出辭去輔政大臣的職務,去看守皇陵「以求生全」。他的本意是用這個辦法迫使鰲拜也一同辭職,取消輔政大臣,因為皇上已經親政。這本是一步高棋,偏偏小皇帝並不解其中奧秘,誤會了蘇克薩哈的苦心,以為蘇克薩哈在搞什麼鬼,派人去查問原因。
  鰲拜一下子抓住了這個機會,大做文章。他又矯旨稱:「不知有何逼迫之處,在此何以不得生,守陵何以得生。著議政王等議奏。」然後,鰲拜與其黨羽為蘇克薩哈編造了背負先帝,藐視沖主,心懷異心等二十四條罪狀,建議處以極刑,滿門抄斬。
  康熙帝見鰲拜又要誅殺大臣,並且是先帝指派的輔政大臣,堅決不同意。可是鰲拜一連幾天上朝,都不肯罷休,甚至在皇帝面前撩袖揮拳。最後,他竟然當著康熙帝的面,矯旨判蘇克薩哈處絞。他拿起硃筆,在奏文上批示,並蠻橫地說:「我替皇上代筆了」。康熙帝目瞪口呆,於是暗下決心此人非除不可。
  有的歷史研究者認為,小皇帝親政以後覺得輔政大臣是多餘的了,殺一個就少一個,所以沒有阻止鰲拜殺蘇克薩哈,其實不然。康熙帝當時的主要對頭是鰲拜,不是蘇克薩哈,並且留著蘇克薩哈還可以牽制鰲拜。況且,就康熙帝的性格而言,他也不是那種陰險刻毒之人,後來他連鰲拜都不殺,現在怎麼會願意殺蘇克薩哈?
  如今四輔臣死了兩位,遏必隆雖位居鰲拜之前,卻一切聽從鰲拜指使,鰲拜更加目中無人了。滿洲貴族以軍功起家,其實也就是以殺人起家,這些人在非正常的環境中,以拚命不怕死為能事,往往不懂得在正常情況下朝綱法紀為何物,更不知道國計民生為何物。封建社會固然不是法制社會,但是過分的無法無天也是不正常的。武人當政,朝政必然黑暗,連最起碼的國家秩序也會被擾亂,人民必然慘遭禍殃。
  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下令永停圈地。然而事實上圈占土地的行為,持續了很久才結束。到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帝又一次下令禁止圈地。看來,圈地的人不只鰲拜一人,並非只有鰲拜喜歡生奪民間資產,他只不過是一個代表人物。三大臣抵制鰲拜換田,並不僅僅是八旗內部的財產再分配和權力再分配的鬥爭,它其實是非正常的掠奪方式與正常的剝削方式之間的鬥爭,同時也是以亂政治國還是以善政治國的矛盾和鬥爭。單單依靠暴政不能使清朝的統治合法化,國家政治需要一定程度的程序化。尤其是農耕人口和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穩定,能為國家提供一定數量的物資之後,才可以支持這種統治。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6.1.0  © 2001-2007 Comsenz Inc.